一块钱涨一千粉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,马宜场的合作社注册之路如何?

农村合作社两年泥泞路

卫视国际2007年07月05日11:13来源:北方新闻网-北方假期

北方假期记者徐楠

一块钱涨一千粉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,马宜场的合作社注册之路如何?

问题,还是钱。马宜场屡次碰壁后说:“温老师说过:目前的现况下合作社搞生产经营的空间很小,而且市场经济,我不能总让你们伙儿光是跳舞唱歌啊!”

湖南、河北、湖北等省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两年的艰辛经历提醒我们,在现行体制下,这些合作社无法得到大规模的发展

仲夏的豫西,锄草的活儿正紧。新乡市封丘县姜庄村的农户马宜场,一边在田里鼓捣,一边盘算着合作社注册的事儿。7月1日,农户专业合作社法即将施行。

2006年10月,全省人大审议通过农户专业合作社法,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,这标志着农户专业合作组织最终有了法律保证。

2006年春天,马宜场在中央电视台露过脸。他对着镜头说的话是:“我们门上挂两块牌子,农业局来了就翻到合作社这一面,民政局来了就翻到种植商会这一面。”这是专业合作社法之前合作社的典型境遇。

现今不同了。但马宜场还是说:“合作社的公路很陡峭,很难啊!”

“只赚吆喝”

2004年夏天,马宜场出席了四川定州市晏阳初乡村建设大学的第一期培训,茅于轼、温铁军、王晓山、李昌平等学者相继同台一块钱涨一千粉,主题就是发展农村合作社。

马宜场在课上发言说:“多交流,心中有些东西一下就豁亮了。俺要养兔,搞合作社――俺不能顶天,但能立地。”那七天里,他仍然激动得面色微红。

2004年由此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志性节点,66名学员将合作社的思路带回去乡。此次培训因而被戏称为“黄埔一期”。

思路是明确的:搞文艺队、成立老年商会,把二十多年来一盘散沙的农户们先联系上去,之后争取联合购销、合作生产。

就在这一年,几十个新的合作社从田野里发出芽来。

2005年开始,合肥新乡南口镇的兴农合作社着重发展有机栽种。

唐殿华老太掏出自家的两亩地,中年妇女张怀侠把自家的存款卖给合作社,众人一起浇地、拉粪、沤渔家肥。全村奶奶一辈子的传统养殖经验,都集中在这块邻近山路的田地上了。来往的人们常常打问:“这是谁家的地啊?种得这好!”

收获了。青菜、辣椒、胡冬瓜,个个鲜艳,擦一擦才能入口。这是多少年不曾有过的了。拉到集市上,还招来了电视台的记者。那一年她们用有机方式养殖的水果,很快顺利售罄,盈亏持平,合作社斗志下跌。

2006年,有机栽种的规模迅速扩大到三十余亩。

市农业综合开发局提供了一套灌溉设施,菜篮子工程办公室提供了上千元的种子,而且时常进行免费进行技术指导。社员们的构想是:获得政府的农产品质量认证,打出自己的品牌,就可以实现真正的高效益了。

然而一切,并不像想像中那样简单。

首先,无公害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必须经农业部批准认可,而这样的一个认证,须要耗费近10亿元――远远超出兴农合作社的承受能力。

商场接纳了这批水果,却只能给出与普通水果同等的批发价位。“不成交也可以,总之商场不愁进货。”

于是合作社妥协了――毕竟商场是最好的销售渠道。另外又花钱印了一批标签,标明是合作社用渔家肥生产,每一个冬瓜上贴上一张。

2006年年末一块钱涨一千粉,最后剩下一批水果,社员们蹬着两轮车拉到集镇上,叫卖售罄。

2006年的有机农业,给兴农合作社带来了比往年更为规范的内部改选,但是,赔了几千元钱。

“再也跌不起跤了”

马宜场微红的脸部,现在经常愁思密布。

姜庄合作社的第一个生产经营项目是养殖。2004年开始,募股、借贷、建鸡场,十几亿元的投入,勇士朝天。谁料头一年就赶上行情反弹。“现在五块七毛多钱的猪啊,今年就两块五六。一头母牛几千块买来,卖出去就几百。”

“入秋又赶上9月份的疫情,从南到北,说是风里传的。”姜庄鸡场出栏的四百多头猪,如今剩余两百多头。马宜场个人背着信用社1亿元的债,另外两名理事是他的保人。

“我们还把妇女组织上去养殖,正赶上禽鼠疫,如今30块钱一只,那时侯10块钱都卖不出去。你说坚持吧,拿哪些坚持?”

“跟企业合作吗?想是想,照说也可以啊,我们没有钱,而且有地、有人。而且跟人家联系不上。”

在猪价最低的时侯,马宜场几乎跑断了腿。最后找到副校长。目的就一个:“我们能不能自己宰杀?我们是合作社啊,不是个人,肯定会通过检疫的!”答复是:不行。

马宜场心痛得要命:“我们喂一头猪亏200元,她们把猪拉过来宰了就赚200元。”

在姜庄,合作社几乎还不曾支付哪些“合作成本”――对理事们来说,没有补助,没有车费、电话费的报销。有社员逝世,合作社会花40元左右送上一个花圈。这几乎是最大的日常开支了。

五年了,马宜场不堪重负:“撑得真是辛苦啊!”

“黑红菇、藕、虾,项目都不错――只要有资金,技术不是大困难,想做才能请人过来,当初回本。真想干,并且真怕赔。老百姓钱不多,亏这几个钱,严打很大……”

“叫鸡还得给把米”

资金,同样是三岔合作社的最大困惑。

坐落山东省神农架地区的三岔村,有着较好的山地资源,适宜养殖经济小麦。合作社发起了甘薯商会、天麻商会、板栗商会,还包下了一片林场,打算出产有机茶。

每一个商会都单独募股,不够的借助个人借贷。

不知有多少电话打给理事长向昌海:“人家山东的来电话,就问有没有芋头精粉。如今要有个10万块钱,我们能够搞个加工厂,从甘薯粉到精粉都能加工。而且没有啊,上哪儿去弄呢?”

“民政局建议我们先以商会注册,说合作社注册尺寸更高、要求更高。现今就是靠个人按揭,那个企业上项目还不得按揭百八十万的,可咱们农户,五户联保借个三五千的,都比啥还难。叫鸡还得给把米呢。”

问题,还是钱。马宜场屡次碰壁后说:“温老师说过:目前的现况下合作社搞生产经营的空间很小,而且市场经济,我不能总让你们伙儿光是跳舞唱歌啊!”

无论姜庄还是南塘,合作社的农资集中购销大得人心。在南口镇,有化肥贩子告到工商局,调查的结果反倒否认了合作社的货源质量可靠。

姜庄的农资店里,优质的种子售价比市面上低三分之一,合作社社员能在每袋复合肥上享受到15元的让利,合作社覆盖的地区,能为农户剩下6亿元的农资开支,马宜场自豪地说:“不管质检还是工商,在我们的店里任他如何也敲不出竹杠?选”

只要是出席兔毛商会的农民,每亩兔起码能多卖出5元钱,还有车上门来拉;合作社还有一只小支农队,谁家劳作忙不开了,上门帮忙。

但是马宜场说:“我早已撑得太累了。”

农户专业合作社法第七章第五十一条专门规定:“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方式,为农户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。”

姜庄的一位农户指着这一条说:“多渠道的资金支持,都上哪里去找呢?”